然而科学家们实验过程中在螳螂虾找到了食物之后,将螳螂虾旋转了180度,这个时候,实验结果表示,螳螂虾沿着与原来路径相反的方向走了。这说明在这个时候,螳螂虾用的是它们内在的傻瓜系统而没有启用外在的线索来帮助它们回到家,不过在进行这项操作的时候,是在阴暗天的时候进行的。当太阳光受到影响的时候,螳螂虾会采用头顶的极化模式(感知偏振光)作为其导航。
有其他的研究证明,我们大脑中的中央复合体与昆虫和螳螂虾之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与螳螂虾有所区别的是,鸽子主要是通过磁场来感知方向的,很早之前人们就发现,当在鸽子身上绑上磁铁以后,鸽子的感知方向的能力就会受到磁场的影响。通过路径集成找到方向这一能力在其他陆生生物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是螳螂虾作为一个首先个在水下演示该技术的生物,毕竟在水下朝上看和在陆地上朝上看是完全不同的。
1、螳螂虾遇上博比特虫
科学家们将螳螂虾置于极化场中时,发现当极化场为静态的时候,螳螂虾回归路径的方向与洞穴方向平行。实验研究显示,螳螂虾在采用路径整合方式来进行定向运动的时候,首先采用太阳作为其罗盘。但是实验过程中也发现,有大约十分之三的螳螂虾在太阳光通过镜像旋转180度以后,仍然选择了正确的回家路线,这些个体主要使用了除了太阳以外的线索来确定回家的路线。
2、螳螂虾和皮皮虾的区别
螳螂虾的垂直的洞穴被埋在了沙子里,当螳螂虾觅食的时候把洞穴藏起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十分的谨慎,要不然可能导致螳螂虾发挥不好)。实验结果显示,当太阳在天空中可见的时候,螳螂虾首先选用太阳光的作为指南针来找到回家的路线,然而在太阳光被遮挡的时候,螳螂虾就会采用天体的极化模式(天体线索)来进行定位,也就是通过感知偏振光来进行定位。
3、螳螂虾图片
同时螳螂虾主要依靠其中央复合体来进行路径的整合从而进行导航,这种导航机制同样存在于蜜蜂当中,这也为我们研究螳螂虾和蜜蜂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思路。然而除了螳螂虾以外,绝大多数的动物都具有它们富有特色的导航系统,来帮助它们定位。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在螳螂虾找到食物之后,将太阳光遮蔽起来,通过镜像旋转180度,这个时候发现,螳螂虾回家的路径主要指向相反的回家的路线。
4、螳螂虾vs帝王蟹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他们所研究的螳螂虾物种可以依赖于太阳,偏振光的图案以及内部线索(依此顺序)来直接导航回其原本的洞穴中。螳螂虾是一类主要生活在浅海领域的甲壳类动物,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他们当中很多都会冒着被捕食的风险离开他们的洞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的短途旅行然后又精准的回到家,因为海底环境多变,回家其实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而螳螂虾能够在找到食物之后直接回到他们的巢穴,这说明它们拥有一种独特本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044887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z.360biao.com/rouji/2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