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方人包粽子所用的米是糯米(北方人习惯称江米),对应的农作物就是糯稻。最后,要论如今南方哪里的粽子名气最大,必定非嘉兴莫属,尤其是五芳斋的品牌,更是享誉全国。提起北方的甜粽子,古都西安有一道被称为蜂蜜凉粽子的小吃,多为回民所做,无需馅料,只用布或叶子包裹糯米蒸熟后拉线割块,淋上蜂蜜、玫瑰酱或桂花糖浆、花生碎即可食用。
如果说黍是北方特产的话,那么筒粽则非常明显地属于南方风物,且与古老的百越族密不可分。如上所述,粽子最初又被称为角黍,其实就是做成牛角形状的黍米粽,被用作祭祀。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从古至今,百越先民及其后裔都有相当丰富的糯食文化,其中当然也包括粽子。当今市场上各种粽子品类丰富,充分满足甜党和咸党的口味要求,也表明了中国人食粽的持久热情。不过好在今天市场上粽子的各种口味应有尽有,甜咸两党尽可自由选择。
1、粽子的来历20字
正如南北方人关于粽子的甜咸之争,长期以来,粽子的起源问题也存在南、北两说。所以粽子也是重要的节庆性食品,在结婚降子等仪式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糭是粽的古体字,首次出现于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距离屈原的时代相去甚远。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问题历来争议颇多,有印度说、泰国说、越南说、云南说等等。自古以来,竹子对百越族的经济生产、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2、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妈妈晒出自家的可爱女儿,退一万步来讲,这女儿就不能是我的吗。作为粽子的雏形,角黍以往多被认为起源于中国北方,主要依据就是做角黍用的主要食材黍米产自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的说法深入人心,但中国人食粽的真实起源确实与屈原无关。于是有学者指出,这件所谓的草编粽子其实就是古人身上经常佩戴的香囊、荷包一类的饰物,决不能因为它形若粽子,便断定当时西域已经流行食粽,甚至与内地同化了。
3、粽子的来历故事
比如,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端午有佩戴粽子的习俗,而且把粽子挂在身上,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续齐谐记》中关于食粽与屈原关系的记述虽然不可当真,但却提供了早期粽子的另一种形态,即以竹筒贮米,简称筒粽。南方人多喜食肉粽,五芳斋也以肉粽见长,个中风味确实与北方甜粽大异其趣。粽子是采用草篾编制而成,大小共有五枚,均呈等腰三角形,与今日北方部分地区民间所食用的粽子的形状如出一辙。
4、粽子的来历和寓意
后来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方族群的迁徙和交流,角黍的外形和筒粽中的糯米逐渐被统一起来,融合而成流传至今的粽子样态。综合南北方的情况分析,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上古时期应该都是独立起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044887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z.360biao.com/siliaoyuyingyang/1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