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有时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可大大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尤其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对酸、热稳定,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一般加工方法很难破坏其毒性。由于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改变了海域水色,降低了海水透明度,海水美学价值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娱乐性;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海水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撒播黏土法是当前世界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理赤潮的方法,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环境。与有害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贝毒素)中毒主要有五大类:(1)麻痹性贝毒中毒;(2)腹泻性贝毒中毒;(3)神经性贝毒中毒;(4)记忆丧失性贝毒中毒;(5)西加鱼毒中毒。
1、赤潮形成过程
赤潮严重污染海洋环境,还会危害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需要加以防范和治理。全球海洋中目前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我国赤潮生物约150余种。维持阶段:赤潮现象出现后至临近消失时所持续的时间,水体颜色较深;有了赤潮对各类生物的毒性及潜在影响的评价,就可以根据波及的范围,结合当地海产资源和海产养殖情况及赤潮发生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冲击进行危害评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2、赤潮形成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中缢虫和夜光藻形成赤潮后,海水会变成红色或粉红色,海面会在夜间出现发光现象;真甲藻暴发性增殖会造成水面呈绿色的赤潮;某些硅藻会形成棕色或灰褐色的赤潮。通常来说,有毒赤潮、无毒赤潮都会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实际上当判定为无毒赤潮时,即赤潮毒素评价结果表明赤潮并没有毒性,并且该海区的水产品并未实行采、禁捕或销售,仍可正常食用。
3、赤潮形成的原因视频
年5月,福建南日岛周边海域的夜光藻大量繁殖,形成10平方千米的大规模赤潮,整片海区变成红褐色。贝类摄食有毒赤潮生物,在体内累积赤潮毒素,当人们食用含有这类毒素的贝类海产品时会出现中毒现象,所以赤潮毒素通常也被称为贝毒。比撒播黏土法更为环保的方法是向赤潮水域投放鱼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用来抑制赤潮生物繁殖。世界沿海国家所发生的赤潮赤潮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多种类型。
4、赤潮形成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世纪80年代,日本向鹿儿岛赤潮海区撒播一定量的黏土,除去了赤潮生物,成功治理了赤潮。另外,海水养殖时过量投喂营养物质,导致海洋里营养盐含量丰富,也会为赤潮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如有的国家在赤潮区撒布粘土较有效地消除赤潮现象,有些采用赤潮多发区撒布石灰的办法,另外凝集剂沉淀法、海洋微生物治藻和磁力回收赤潮生物等方法也能在一定区域内减轻赤潮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044887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fz.360biao.com/yongyao/6964.html